水稻品种类型的光周期反应
水稻生育过程中需要光、温、水、CO2等外界环境条件的配合其中以光、温对其发育速度影响最明显。地球上日照长度是呈周期性变化的。这种变化形成了水稻对不同日照长度的反应特性。 即水稻不同品种类型开花时间的早迟,与白天日照长度和夜晚黑 暗的交替有密切关系。水稻原产于热带或亚热沼泽地区,在它生长期间,日照一般由长变短,温度由低而高再逐渐下降的变化。 因此形成了水稻喜温和及适应于短日照的特性。一般地说,在高温和短日照.条件下,营养生长期缩短,幼穗分化提前;反之,幼穗分化推迟或不能抽穗。但是,我国水稻品种类型丰富,由于在 不同条件下栽培的结果,使不同类型的水稻感光性和感温性产生了明显的差异。为了分折品种对日长反应的差异程度,中国水稻光温生态研究协作组曾进行了鉴定。其方法是在自然条件下以崖县I期与南京I期进行对比,因为这两个播期的日长差异较大,而温度大体接近;同时已知一些对日长反应弱的品种在这两播期的出穗差异很小,也证明温度所起的作用是近似的。南京I期日长较民,崖县I期日长较短,以各品忡在两地分别的出穗日数相比,就可以看出品种感光性的强弱。用下列公式求出各品种出穗促进率:
出穗进率=(南京I期的出穗日数-崖县I期的出穗日数)/ 南京I期的出穗日数×100%
出穗促进率大,表示短日促进出秘的作用大,即感光性强;出穗促进率小,则感光性弱。他们按出穗促进率大小,把供试品种的感光性分为9级。
按水稻对日照长短的反应,可以分成早稻、中稻和晚稻;根 据对对温度的反应及生长期的长短,又可分为早熟、中熟及晚熟类型。
1.早稻的感光性
长期种于北方地区的水稻受温度条件所限生长季节短促,由 于北方日照较长,遂渐形成感温性强、感光性弱的类型。在其发育过程中,只要满足其对温度的要求,不管日照长度的变化如 何,都能完成整个生长发育过程。早稻的生育期一般较短,在长江流域稻区4月播种,7月成熟多作为双季稻的前季稻使用。早稻类型的使用,使南方稻区一年几季中都有水稻栽培,使北方地区及高原地带也有水稻分布,对水稻生产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。
2.晚稻的感光性
晚稻是感光性强的短日照类型,对日照反应极敏感;随着日 照变短,营养生长期也缩短,晚稻感温性也较强,在光周期诱导期间〈即日长变化而导致生育阶段转换的时期〉,也要求较高的温度条件,故适宜于作为双季连作稻的后季稻栽培。在生长期内曰照长度变短,温度也比较髙,水稻营养生长期相对较短,秋季低温来临前完成其整个生育过程。因此,晚稻只分布在低纬度地区。在高纬度地区,日照、温度条件都不满足要求。致使我国秦岭一一淮河以北稻区,大部分晚稻品种都不能安全抽穗成熟。长 江流域稻区栽培单季晚稻,无论播种早迟,温度高低,都要等到日照缩短到一定时才能抽穗。其生育期长短,主要受日照长短的制约。每当日照时数超过13.5小时,就表现出生育期的延长,超过18小时,即不能抽穗。南方双季稻区,春季日照较短,但温度较低;夏季温度高,但日照长,都不适宜。所以晚稻应于较晚的
季节播种。
3.中稻的感光性
中稻的基本营养生长性、感光性、感温性都居于早稻和晚稻 之间可以说是两者的过渡类型。从这三方面分折,中稻的早、中熟昂种感光性弱或基本没有反应,偏近于早稻,而迟熟品种感光性较强,则偏近于晚稻。但是,即使是中稻的迟熟品种,对温度的反应也较敏感,增高温度比缩短光照的反应更敏感。因此,可以说中稻更近于早稻。
总的来说,分布在南方的水稻比北方水稻的感光性强,晚稻 比早稻强,迟熟品种比早熟的品种强。感光性强弱大致相同时, 基本营养生长期长的较迟熟,短的较早熟。晚稻品种中,感光性强弱是决定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转变迟早的主要因素;早稻品种基本营养生长期长短和感温性强弱是决定转变迟早的因素。感光性强的品种对地区和季节的适应性较小,反之则有较大的适应性。 水稻品种类型中以感光性弱、基本营养生长期中等、而感温性又不强者适应性最大。